那些知道道理却过不好的人生_道理真的没用吗_
韩寒说过一句话:“听过了许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此后,这话就被反复运用,甚至成了流行语。今日,不妨从心理等角度来解析一下这句话所衍生的一切。
为什么人会这样感觉:道理只是道理,人生还是人生,光讲道理是没有用的。
这是因为,我们从小大到委实听了太多的道理,但是,这些道理统统是浮于头脑层面的.
它可能只是一种定义、一个结论,往往,听的人是左耳进右耳出,讲的人甚至也只是用道理来渲泄自己内中积压的焦虑——尤其是当父母对孩子说的时候。
可能人生中,我们鲜少有机会听过那些真正的道理——那些带着情感和体会的,有着心灵深深感动的结语。
比如,当老人经历一场生命的大难,还是活下来了,她由衷地对孙女说:只要坚强一点,我们还是能战胜很多磨难的。
因为孙女了解奶奶所经历的生命故事,亲身体验了祖母的苦楚,也亲眼看见了祖母怎样熬过生命的煎熬。
这个时候,奶奶口中的道理便不再只是道理,而能化作深入人心的情理,埋在孙女的潜意识中,成为她未来人生的精神动力。
只有这种时刻,道理才能发挥作用——那些宣讲道理的人,有着自己亲历的故事,有着生命深深刻的体会,有着发自内心的与语言内在涵义的共振。
然而,多数时候,我们接收道理的时刻,却经常只是听到讲道理的人口头上说说的内容。
比如,一对父母对孩子有许多的期待,但是他们自己并没有完成自己的这种内在期待,于是便希望日日唠叨,通过给孩子讲道理,希望孩子来实现他们的期待。
这个时候,道理就会显得十分空洞而无用。
举个例子:当一对父母希望孩子少用电子产品,并不是说每天叮嘱孩子少用手机,或者仅仅只是监管孩子就能有效,关键是父母是否以身作则在家中很少使用电子产品。
一对天天看电视追剧、刷手机的父母,能通过每天口头的传导,就让孩子不玩手机么?这是不太可能的。
可以说,当成年人没有实现自我的期待之时,仅仅把期待放在孩子身上是无效的,于是,父母口说的道理依然还是道理,孩子的人生还是旧有的人生。
也有许多人,他们接受的并不是父母的道理,而是他们自己主动自发通过阅读、听课、参加各种活动所得来的知识:一种不同以往的新认知。
就像孩子们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课程,一段时间不学不用之后就会忘个精光一样,成年人通过各种上学学习阅读所得来的道理,仅仅只是停留在脑海中的信息碎片,是还没有进入身体、有所体验和感受的理性认知。
而人在学骑自行车则不一样,学骑车这件事是调用了整个身体及感统器官的,涉及到身体细胞记忆的部分。
因此,一旦一个人学会了骑自行车,便终身不会忘却。
就像人下班后走回家的路一样,哪怕脑子不在想着要走那条路,却因为身体长期的惯性,仍会不知不觉走在旧有的路上,自然而然就能回到家。
心理学中有潜意识和显意识的概念,潜意识是那些人不自知、却每每在下意识状态下活出来的状态。
有时候人的头脑(显意识)层面并不能认知到自己有着特定的下意识行为,但在关键时候作出的却是潜意识想要自己作出的选择。
比如一个习惯于讨好权威的人,听到领导的吩咐,就会不知不觉作出唯唯诺诺的样子,但是事后他可能会后悔。
为什么我又答应了不在我工作范围内的事呢?为什么我总是做不到分清界限,拒绝应该拒绝的呢?
他感到气馁和沮丧,却又对自己毫无办法。除了自责,似乎一点扭转的力量都没有。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知道道理但过不好人生的实例。
但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他更需要清晰和明白的是自己潜意识(下意识)的应对模式是从哪来的,为什么自己会长期这样应对人事。
潜意识所涉及的便是长期的身体记忆,也就是说,人会怎样理解世界、应对他人,如何行事做人,如何运用时间,都来缘于以往天长日久身体细胞记忆的积累。
佛法中有一个词汇叫作习气,说的便是长期形成的身体和心理惯性,深入在潜意识当中的一切认知和反应模式。
比如有的人就是很虚荣,喜欢炫耀一切甚至不值得炫耀的东西;比如有的人就是很执着,认知到某个道理就爱认死理,无法灵活变通;比如有的人就是喜欢吹牛,一说话就容易说大了;比如有的人就是很天真,丝毫不懂人情世故,多老了都是如此……
人的习气自然是会影响人生现实的,拥有各种习气的人们,恐怕多多少少也都知道些人生的道理,懂得自己的弊病在哪里,只是总是觉得习性过大,难于修改。
改变,是不容易发生的。习气实在是日积已久,化解它哪里有那么容易呢?
但懂得道理是否真的毫无用处呢?倒也不是。只是道理对人来讲,还是一种未曾内化的、身体较为陌生的一种粗浅认知。
需要人用很长一段时间将道理内化为行动及身体记忆时才能全然替换往日的惯性和习气。
在这个意义上来讲,知道道理比不知道还是好些。
比如一个人原有的认知模式是自己很没有价值、很糟糕、很差劲,他一直怀着这样的认知模式生活,日子过得非常抑郁。
但如果他读一些相关的书籍,开始慢慢了解到众生平等的观念、慢慢知晓每个人都是天的孩子、慢慢接受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概念。
哪怕他的惯性模式还没有改,自卑的心理模式还没有变,但他好歹在理性和头脑上知道了,其实自己也是有些价值的。
仅仅是这样一个稍稍光明些的概念进入他的头脑,也就犹如一道光亮进入他的内心世界一样,他会开始初尝心灵内在的光明。
从自我消极的负向认知中解脱出来,哪怕只有那么一小会儿,也比全然没有要好得多。
人们惯于把一些积极阳光的句子称为“心灵鸡汤”,其实也是觉得它们说得都很对,但是自己根本做不到啊。.
于是为了自我防御,让自己好过一些,便给那些自己感觉比较“空洞”的话取个“鸡汤”的名号。
以此表达“改变是无比困难而又费力”的无力心态,同一时间也合理化了自己停留在舒适区的的无力。
从始至终,我们这个世界都不缺道理。但根本上,知道道理却过不好人生的真正原因是,大多数时候,人们感觉到在这个世界上活得已经很费劲了,当然不愿意再费力来改变自己。
习惯于呆在舒适区可不是少部分人的爱好,而是大多数人的现实。何况,与自己的习性战斗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那可是一种持续了几十年的、一直向前的惯性啊!怎能轻易改善呢?
如果人的习性在知晓道理后的第一分钟就能改善的话,这个世界也就不存在那么多的不美好了,人们也就分分钟形成了个个圆满完美的特性了。
可惜,这只是一种幻想,事实上,人的“肉性”——身体细胞记忆,让一切都变得不那么轻松和容易,所以我们这个世界才会充满了“知道许多道理,仍然过不好一生”的人。
倒也不用气馁,人类本来就有趋光性,本来就有自我发展需求。不管怎样,大家也都一定会拖着那旧日的沉重习性一点一点向前的。
用了多少时间建立了老的习气,也就意味着我们要用多少时间来建立新的惯性,一切,不过都是时间的累积。
我们还有希望,人生还有奔头,远没有到要放弃的那一天。
尽管,“过不好一生”的危机似乎时刻在内心危胁着我们,我们也终会慢慢解除心上的这种隐忧和关于未来的焦虑投射,一步一步走下去的,而这也正是人类的伟大之处。